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见证太原文脉的东太堡汉代青铜器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见证太原文脉的东太堡汉代青铜器以及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晋阳钫,西汉,通高47.2厘米,腹径24厘米。现藏于山西博物院。通体素面无纹,腹部刻铭“晋阳,容六斗五升,重廿斤九两。”不论从造型还是书体,都具有西汉的典型风格。
图一:晋阳钫
清河太后中府锺,西汉,高37厘米,口径14.5厘米,腹径27厘米,底径16.4厘米。定量容器。器形似壶,圆口,沿外有领圈,短颈,鼓腹,平底,圈足。腹上部有对称铺首衔环。腹饰宽带纹三周。在第二周带纹上有铭文“清河太后中府锺,容五斗,重十七斤。第六”十六字。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图二:清河太后中府锺
代食官糟铜锺,是东太堡出土铜锺系最大的一件,通高46厘米、口面18厘米、腹径31.5厘米、底径20厘米。壶形,圆口微;敞(无盖),短颈,鼓腹,圈足高3厘米。现藏于山西博物院。腹部饰有凸出壁面的、中间略微凹进的带纹三周,幷于第一、二两周带纹间两旁附有对:称的铺兽衔环,铺兽制作精致,两耳竪直,中;间加以小圆点纹饰,上部正中作三角形,三角形中又作人字形线条纹,眉鼻连在一起,鼻穿孔衔环,圆目平视。除此再无纹饰,唯于第一周带纹上从左至右铭刻“代食宜笔锺容十斗第十”十字。“代”可能所指的就是代王府,据《前汉书》卷四十七,《文三王传》所载:“代孝王参初立为太原王,四年代王武徙为淮阳王,而参徙为代王,复并得太原,都晋阳如故……十七年薨。”而“食官”按《周礼•膳夫注》所载:“膳夫,食官之长也。”,那么,这里的食官也就是代王府掌管饮食一类的官。糟锺为酒类之器,可容纳十斗。
锺,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是一种容器,也是一种酒杯,或者叫酒器。《孔丛子•儒服篇》载:“尧舜千锺,孔子百觚。”汉大官铜锺,即壶也。锺(同盅)与钫是汉代盛放液体或水酒的青铜器,因圆、方不同分别称钟和钫。晋阳钫、代食官糟铜锺和清河太后中府锺,这三件出土文物正是晋阳城为代国都城时期的遗物,“东太堡”村亦因代王太后陵堡而名。
图三:代食官糟铜锺
这三件青铜器铭记了晋阳的历史。
汉高祖七年(前200),刘邦“立兄刘仲为代王”。刘仲又名刘喜,所辖代国即韩王信故地。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将四子刘恒立为代王。刘恒任代王一共17年,时逢高祖驾崩、吕党乱朝,经众大臣迎请赴京入承大统,是为汉文帝。汉文帝二年(前178),众大臣请立诸皇子为王,刘恒降诏将原代国辖地一分为二,立次子刘武为代王,辖境太原郡以北雁门一带;又立三子刘参为太原王,辖境太原郡所属21县,都晋阳。晋阳城为太原国都的时间仅3年,时至汉文帝五年(前175),刘恒又合代、太原二国为代国,徙前代王刘武至淮阳为王,以前太原王刘参为代王,仍都晋阳如故。刘参当了17年代王,死后由子刘登嗣位。刘登在位29年,死后由子刘义继位。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朝廷迁代王刘义至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为王,所以刘义之母被称为清河太后。代国所辖太原郡、雁门郡,改由中央直接管理,代国不复存在。
晋阳城做为汉初韩、太原、代等封国都城,其时间一共是87年。关于刘恒之前的代国初封之事,在许多史籍中均有记载,但是有许多矛盾的地方。据有关学者研究可知:《史记•高祖本纪》所载汉高祖七年封刘仲(刘喜)为代王,而《前汉书•高帝纪》和《资治通鉴•汉纪》却作汉高祖六年;《前汉书•高帝纪》记述刘仲逃归洛阳后,刘邦又“立子如意为代王,”而《史记•高祖本纪》却不见记载。
唐贞元间(785年~805年)建太堡庄千福寺。以寺分为东西两村。清道光《阳曲县志》记曰东太堡庄、西太堡庄。民国初年称东太堡、西太堡。以太堡命名的村庄有东太堡村、西太堡村,街巷有太堡街、东太堡、西太堡及派生街巷2条。而东太堡村出土的清河太后中府钟和晋阳钫,不仅见证和绵延了太原悠久的文脉,同时也提供了汉代青铜器的典型形制,反映了汉代青铜器的实用化发展特征,而且青铜器上的铭文也为研究汉代的度量衡提供了资料。真可谓,吉金青铜,文脉浩荡。
相关问答
答: 东太堡考古挖掘出了一些珍贵的汉代青铜器,这些青铜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太原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133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这些青铜器包括鼎、壶等生活物品以及一些祭祀用具,它们精致考究,雕刻精细,展示了汉代冶炼技术和艺术水平的先进性。
233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这些青铜器发现于太原市郊的东太堡遗址,通过分析青铜器的样式、材质、铭文等信息,我们可以了解该地区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发展脉络。
292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东太堡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考古发现表明这里曾经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和政治中心,这些玉器也佐证了当时太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景象。
194 人赞同了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