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烟酒礼品网—礼尚往来思报玖;情深吸引屡抛砖。
当前位置:  礼品知识 > 儒家传统“礼”的演变及其当代价值

儒家传统“礼”的演变及其当代价值

时间:2024-06-19 09:09:45 作者:T烟酒网 阅读:83°C

胡孝红, 郭泽东(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摘 要: 儒家传统“礼”通常被用来教化个人修养、协调人际关系、维系社会治理和服务国家统治。儒家传 统“礼”不断接受洗礼,历经“礼”的萌芽与形成,“礼”的完善与宣扬,“礼

胡孝红, 郭泽东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摘 要: 儒家传统“礼”通常被用来教化个人修养、协调人际关系、维系社会治理和服务国家统治。儒家传 统“礼”不断接受洗礼,历经“礼”的萌芽与形成,“礼”的完善与宣扬,“礼”的传承与创新,其蕴含的进步思想对 当今“治国理政”有着重要借鉴意义。从个人层面,儒家传统“礼”为培育公民优良品格提供了文化基石;从社会 层面,儒家传统“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当代和谐精神提供了重要启示;从国家层面,儒家 传统“礼”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借鉴。新 时代推进国家治理要对儒家传统“礼”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做到根植于民,坚持以文化人,培育民众 优良品格;理路并举,坚定文化认同,推进社会和谐建设,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儒家礼; 当代价值; 国家治理; 传统文化; 演变

中图分类号: B 222; D 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6219(2023)06-0025-08

文章全文

儒家传统“礼”在古代经典文化典籍之中经常出 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1]448 “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 [1]454 《礼记·曲礼上》 亦明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无处不在,并深 深影响着中国人。传统“礼”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以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 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2] 习近平在纪 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强调,“从历 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 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 ……对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 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新时代结合 时代背景重新审视儒家传统“礼”,剖析其蕴含的核心 价值及对当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启示。综合来看,儒家 传统“礼”对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等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也 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4]提供现实理论支撑和方法 指导。

一、儒家传统“礼”的多维度再现

“礼”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代中国以“礼仪之邦” 著 称,“礼”是人修身处世之道,与人们社会生活休戚相 关。儒家推崇的“礼” 在个人道德、社会和谐、国家治 理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其精华部分值得当代社会吸 收和借鉴。今天,要把握儒家“礼” 的核心价值,需对 其进行多维度审视。

(一)“礼”与个人品德涵养

从道德规范看,儒家传统“礼”反映了个人品德涵 养。儒家传统“礼”贯穿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塑造人际往来规范的同时也教育人应具有良好的 品德涵养。《论语·为政》中提到,“道之以政,齐之以 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 是以道德教育的方式来规范人际沟通,达到提升良好 25 德行的目的。儒家强调做人要有“敬”和“让”的品德 涵养,而个人品德涵养的提升需通过道德教育来进 行,“礼”是重要的施行方式。《礼记·曲礼》中提到,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强调了君子态度恭 敬,自觉节制谦让,才符合礼义的道德内涵。儒家在 强调君子要遵守 “ 敬” 的道德规范时,也十分看重 “让”。《礼记·表记》引述孔子的话说:“君子恭俭以 求役仁,信让以求役礼。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俭 于位而寡于欲,让于贤,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求 以事君”,强调恭敬节俭、诚信谦让、节俭寡欲、见贤就 让等品质是君子应具之美德和应守之规范。《礼记· 曲礼上》亦明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 异、明是非也。修身践言,谓之言行。行修言道,礼之 质也”,是对儒家传统“礼”体现个人品德涵养的审视。

(二)“礼”与社会和谐精神

从社会秩序看,儒家传统“礼”凝聚了社会和谐精 神。《论语·学而》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 道斯为美” “概括了礼的基本精神,即‘贵和’———崇 尚、注重和追求和谐。这一基本精神决定了‘礼’的社 会功用,那就是调节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以达到整个 社会的和谐有序和繁荣昌盛。” [5] 儒家认为,社会和 谐,要在制定各种礼仪制度与规范时,教民知礼守礼, 通过“礼”的教化来实现。《礼记·礼运》明言:“故礼 之不同也,不丰也,不杀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圣 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 也”,强调社会上下“和合”且各安其位,就是源于人们 对“礼” 的遵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有言:“夫 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强调“礼”对人们 是非曲直判断和社会和谐秩序形成的重要性。荀子 在《荀子·礼论》 中说:“礼起于何也? 曰:人生而有 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 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 之”,指出“礼”是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对社会和谐精 神形成的铺垫。以上论述都说明,在“礼”的长期熏陶 影响下,民众就会知礼守礼,社会就会井然有序,形成 和谐文化,凝聚和谐精神。

(三)“礼”与国家政治制度

从国家治理看,儒家传统“礼”是国家政治制度的 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中国,国家的一切活动,以遵 “礼”为号召,以行“礼”为标榜,用“礼”来整顿关于政 治、社会、教育等各类活动,“礼”在治国制度中无时不 在,无处不在。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 杀矣,诚哉是言也” [6] ,明言需以礼治国,国家才能长 治久安。在儒家看来,不论是国家领导者还是普通百 姓,只要懂得以礼处事治国,做任何事情,都会有良好 结果,包括政治统治,懂得良好运用礼,国家就会政通 人和、井然有序。孔子还在《礼记·哀公问》 中对曰: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强调 “礼”的实质是仁义和博爱,而“礼治天下”离不开仁义 博爱的施行,想要达到天下大治、大顺,必须历经“修 礼达义”之路。纵观周公制礼作乐的根本目的,是通 过乐寓于礼、礼与政治制度的有机融合,“来推动礼的 制度化发展,提升国家治理的水平。” [7] 儒家十分赞同 周朝依靠礼制治理国家的办法,认为礼与乐的紧密结 合,可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功效,故《汉书·礼乐志》 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由此,从国家治理层面看,“礼”在国家政治制度建设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儒家传统“礼”的历史演变

儒家传统“礼”萌芽于远古时期,并一直在我国古 代不同时期得到不同情形的实践和调整。这一思想 最显著的特征,得益于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下各 界争议后的声名大噪,西汉中期“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赋予儒家以灵魂。“礼”随着时代更迭不断演化, 在整理归纳不同时期思想家对“礼” 阐述的基础上, 将传统“礼”的历史演变分为:萌芽与形成、完善与宣 扬、传承与创新等阶段。儒家传统“礼”始终在个人发 展、社会进步、国家治理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蕴 含的精华内容也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不断沉淀、散发 光芒。

(一)“礼”的萌芽与形成

传统“礼”在远古时期的表现形式主要为祭祀、占 卜及巫术活动。《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 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 以致其敬于鬼神”,表达了先人对鬼神的敬畏之心。“天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8] 的观念,“祭祀活动 年年举行,代代相传” [9]的景象,都说明了“礼”运用的 广泛性。早期的“礼”与原始祭祀、巫术等仪式紧密结 合,具有浓厚的政治宗教意味。“礼乐刑政,其极一 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10] ,证实了当时的“礼” 与社会治理、政治统治相关。殷商时期各类大小型巫 术占卜活动频繁,神的联结者巫师,不仅参与神权统 治,还时常在大小祭祀仪式中出现。当时的乐是“礼” 的辅佐和配合形式,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礼记· 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明 言当时的“礼” 以服务鬼神为主,具有一定“礼” 的观 念。由此推之,先秦之前的“礼” 无系统性规范,仅处 于萌芽阶段。

传统“礼”在周代有了雏形。为使天下人安分守 己,周公制礼作乐,将原始巫术、祭祀礼仪规范化和系 统化,“确定了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11] , 赋予“礼”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周礼在政治统治、伦 理教化方面发挥着不同作用,是周王朝治理天下的重 要手段。“一方面,它有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等明确而 严格的秩序,规定原始氏族的全民性礼仪已变而为少 数贵族所垄断;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基础延续着氏族 共同体的基本社会结构,从而这套‘礼仪’一定程度上 又仍然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 [11] 周礼在实 施方面,以礼教制度展现了人们日常行礼的形式多 样。据《仪礼》《周礼》记载,从贵族到士兵,日常要践 行的礼节近二十余类。《仪礼》 对这些礼节制度进行 了详细介绍,例如,“士冠礼” “士昏礼” “士相见礼” “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 “大射礼” “聘礼” “公食 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 “既夕礼” “士虞礼” “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从祭品、地点、参与人员 服饰到配套礼乐,都有具体规定,不可混淆。由此推 之,西周的礼是以礼为教的雏形,统治者将“礼” “乐” 为主的六艺作为教化民众的主要手段,因而,周朝将 原始的自然宗教转型为伦理宗教、祭祀文化转型到礼 文化。

“礼”的具体形成源自“孔儒”的诞生。春秋战国 期间,思想文化上诸子百家争鸣,孔子为“礼”的系统 构建作出重要贡献。《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 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对西周的礼乐制度进行了 高度赞赏,后通过总结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礼乐相关 思想文化理念,以礼乐的创造性发展为基本范畴,建 立起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礼乐成为儒家思想体系 中的核心观念。与此同时,孔子将“周礼”中的六艺推 广至民间,并在《论语·颜渊》中主张,“克己复礼”,一 方面强调要约束自己,这是内在的道德要求;另一方 面强调要契合礼制,这是外在的行为标准。另有《论 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孔子对“礼”内容 的变革描述。“孔礼虽然接受了周礼‘尊尊’ ‘亲亲’ 的等级制和宗法制,却与维护奴隶制度的周礼大相径 庭。它是一种以‘仁’为核心的新型的‘仁礼’,表现出 了一种‘变化’的特性。” [12] 此后,孟子、荀子等儒学思 想家对“礼”进行完善与发展,以“礼制”思想为核心的 儒家学说日益兴盛。如《孟子·尽心上》中“仁义礼智 根于心”,《荀子·富国》中“隆礼至法”等思想就是对 “礼”的丰富阐述。

可见,先秦形成的“礼”逐步由宗教文化转向礼仪 文化,即思想上从对神明的尊敬转向对人的尊敬。这 一理念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历经了周公“制礼 作乐”和孔子大力推崇,以及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相 继丰富完善。在儒家的推动下“礼” 由宗教意义向社 会意义转化,但“礼制文化的确立与发展,是与古代社 会等级秩序确立与发展相同步的” [13] 。因而该时期 “礼”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已逐步趋于成熟,并在古代中 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但留有进一步丰 富和完善的空间。

(二)“礼”的完善与宣扬

西汉中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被 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正式取代黄老学说,受到统治 者的推崇。儒家思想是“以德为本,主张以礼为主、以 法为辅、儒道法融合,结合‘三纲五常’发展为西汉制 度化、法律化的礼法模式,推动了中国法律儒学化,实 现了大一统和以礼治国。” [14]西汉礼是传统“礼”和董 仲舒“礼”思想的结合,其中含括了部分神学思想,可 取之处在于贴合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维系了个人 家庭之间的良好关系,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秩序,实现 了统治者的治国方略,达到了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董仲舒 自 身 “ 进 退 容 止, 非 礼 不 行, 学 士 皆 师 尊 之。” [15]170 在回应汉武帝策问时有“道者,所繇(由)适 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 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15]173 其 强调“道”是通向治世的必经之路,而仁义礼乐是重要 组成部分,是一国长治久安的必要治国思想。可见, 西汉“礼”在治国理政中同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两宋时期,朱熹礼治思想“所蕴含的政治哲学理 念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德礼先于政刑又不废政刑的 为政原则论;严正而不失温情、强调君礼臣忠的君臣 关系论;主张‘ 与民同乐’ ‘ 以民为本’ 的君民关系 论。” [16]朱熹说:“合于礼,便是和。若诸侯僭天子,大 夫僭诸侯,此便是失礼,失礼便不和” [17] ,强调此处 “和”是社会秩序稳定后,给政治治理带来的和谐状 态,是社会秩序之“和”,而达“和”,关键在于循礼。“和”与“敬”便构成了礼的核心价值观念。朱熹又说: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妇朋友各得其位, 自然和。若君失其所以为君,臣失其所以为臣,如何 会和” [18] ,强调了各得其位在政治和谐中的重要性。朱熹还说:“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 而德又礼之本也……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 探其本也。” [19]朱熹在肯定儒家“礼” 的同时,强调了 礼法同治的重要地位,且治国不在刑,而在于以礼治 心。“《朱子家礼》成了我国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传统 家礼的范本” [20] ,同样体现了朱礼在人际往来及社会 秩序中的重要地位。

可见,董仲舒倡导的“礼” 在继承孔礼的同时将 “法”“道” 思想融入其中,在极大程度上拓宽了儒家 “礼”发展的空间,为教化民众、整顿社会和治理国家 提供了更有力的举措。朱熹的“礼” 是孔子“克己复 礼”思想的延续,“‘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观念,一方 面钳制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压抑大官僚地主的胡 作非为,对于整顿腐败的社会风俗起一定的作用” [21] 。因而该时期主张的“礼”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在 一定程度上保留和发展了封建社会“礼”中的糟粕部 分。尽管如此,受具体历史条件和情境影响,朱熹礼 治思想仍是当时人们追求的最高思想准则。

(三)“礼”的传承与创新

近代以来,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的传播,新 文化运动对传统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批判,鲁迅等人 痛斥礼教为吃人的礼教,张勋复辟、袁世凯恢复帝制 等行为遭到人们的猛烈抨击,即使打着尊孔的旗号也 被认为是倒行逆施,倡导新学反对传统文化成为时 尚。但当时思想界也有一批学者坚持在现代化背景 下重新审视儒学,赋予其新的历史内涵,即新儒学。新儒家也纷纷倡导应对儒家“礼”予以修正,即找准新 儒学现代化的发展理路,构建新儒学的时代接轨理 路,从而实现“礼”的现代化转换。

新儒学代表人物熊十力为传统儒学正统派正名, 他说:“孔子外王学之真想究为何种类型……余由《礼 运》中之《礼运篇》而详核之,已发现其削改原书,如前 说讫,即由《礼运》 之书改窜而可判定六经外王之学 ……由其反对当时大人世及以为礼,即是不容许统治 阶级与私有制存在,其于社会大不平之唯一祸根” [22] 诠释了正统派的“礼”不是统治阶级和私有制的“保护 伞”,而是以实现“天下为公”为终极目标的正统儒学 思想。熊十力还说:“孔子早年,当无革命与民主等思 想,他 还 是 承 唐 虞 三 代 群 圣 的 遗 教, 而 欲 得 君 行 道。” [23]强调了孔子早年期间维护禹汤问武礼教的行 为在当时正是帮助君主治国的“大道”,“礼”当时的地 位颇高。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思想中肯定了“礼”的重要性, 是对传统“礼”现代化转换的诠释。梁漱溟认为,“社 会秩序所赖以维持的要点是教化、礼俗和自力,教化、 礼俗关乎乡村的道德建设,乡村建设的具体组织——— 乡约的改造及乡农学校的运转,实际上是靠教化、礼 俗及道德力量在维系着”“从政治问题的解决,到建设 由农业转化到工业的社会,进而建伦理型的新社会组 织结构,使社会的发展趋于理性(教化、礼俗、自力), 人们追求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是梁漱溟乡村 建设的理想,也是乡村建设的逻辑层次。” [24] 由此推 之,从当时中国社会环境看,梁漱溟认为“礼”在乡村 建设特别是地方自治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地 位。此外, 梁漱溟在新文化 运 动 中 肯 定 的 是 周 孔 “礼”,而非西汉及后“三纲五常” 中具糟粕的“礼”。有“孔子的伦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总使两方面 调和而相济,并不是专压迫一方面的……儒家地位既 常藉此种礼法以为维持,而此种礼法亦藉儒家而得维 系长久不倒。宋以后所谓礼教名教者又变本加厉,此 亦不能为之曲讳。” [25] 为证。“在中国代替宗教者,实 则是周孔之‘礼’”“道德之养成似亦要有个依傍,这个 依傍,便是‘礼’。” [26] 是梁漱溟对周孔“礼”代替中国 宗教,在道德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描述。

冯友兰认为中国传统“礼” 以儒家最为详尽和权 威,肯定了《中庸》 《左传》 《礼运》 《礼论篇》 《礼记》等 的精华思想。他认同的儒家传统“礼” 更多地指道德 上的社会行为准则,道德没有新旧之分,礼在“用于礼 节、礼仪时,礼有另一种作用,就是文化教养,在这个 意义上,礼净化人的感情,使它纯洁、典雅。” [27]宋明理 学家的“礼”对个人修养有极大帮助,却未改变儒家传 统礼的实质;清儒是反传统社会伦理,欲改传统君臣 关系,他在反对专命妇人守节中另言:“男子理义无涯 深,而深文以罔妇人,是无耻之论也。” [28] 冯友兰认为 礼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关系中得以体现,其中“君 臣”“父子”“夫妇”“兄弟” “朋友”这五伦“礼”下产生 的“忠”“孝”“节”等精神归结似柏拉图所谓的概念之 世界,认为礼是自然而然的,这是他看重的礼的状态。

徐复观强调“礼”是发自内心的,不能通过政治压 力来实现。他认为“齐之以礼”虽带有若干的强制性, “但发展到孔子,礼的强制性乃发自各人良心的要求, 而不应来自政治的压力。‘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 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里仁》)。” [29]164 他指出孟 子“把儒家所强调的‘礼义’,也把它从属于人民现实 生活之下,使礼义为人民的生活而存在” [29]108 ,赞扬孟 子在政治上谈论的“礼”不仅由为统治者服务转向为 政治服务,且最终归结点是为人民服务。除此之外, 还有部分儒学思想家对“礼”的精华部分给予了肯定, 展开了重要探讨。诚然,随着儒学思想及其评价的转 向,20 世纪 80 年代后的“学界开始重视现代新儒学的 价值,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提上日程,礼学、礼教研究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 [30]

综合来看,在儒家学说的指导帮助下,自古至今 的“礼”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地发展和传承。以儒家传 统思想为代表的“孔礼” 也成为了古代中国“治国理 政”的重要指导思想。新儒家对“礼”的传承与创新, 28 核心是摒弃具有封建色彩的“礼”,继续传承和创新其 中进步、科学、民主的部分,由此推动传统“礼”的现代 化转型。

三、儒家传统“礼”的核心价值

在古代中国,儒家“礼” 通常被用来完善君子人 格、处理人际关系、维系社会秩序和巩固国家统治,是 我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隐 公十一年》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 也”,《史记·乐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 也”,强调了礼乐的明确分工对于人的教化、社会治理 起着关键作用。《礼记·礼运》说:“礼仪以为纪。以 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这就是以 德为导向,齐之以礼的小康之世” [31] 。经过周公“制 礼作乐”和儒家完善发扬的传统“礼”,对古代中国产 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且广泛渗透于古代社会的方方 面面,成为民众生活行为准则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情感 寄托,现已形成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蕴涵 着超越时代的价值。“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 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 [32]其中含括的“文明” “和谐” “友善” 等思 想,皆与儒家传统“礼”的核心价值有着同等意义。如 今,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 入,传统“礼”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社会对“礼”的忽 视,导致“非礼”现象多频出现,给个人、社会及国家的 发展带来挑战。基于此,我们应当汲取和借鉴儒家 “礼”的精华部分,结合时代特征来探寻符合个人、社 会、国家进步的“礼”的当代核心价值。

(一)个人层面:儒家传统“礼”为培育公民优良品 格提供了文化基石

儒家传统“礼” 倡导的君子、“敬” “爱”、礼仪、克 己等道德修养思想,为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培育公民优良品格提供文化基石。君子、 “ 敬” “爱”、礼仪、克己等理念是“礼”的具体展现,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在引领古代民众和现代公民思想建树方面 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 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强调一个人只有 德才兼备,既博览群书,以礼来约束自身,才不至于离 经叛道,狂妄自大,在仪容、谈吐和行为方面自然会彬 彬有礼。朱熹道:“礼主于敬,乐主于和,此异用也;皆 本之于一心,是同体也” [33] ,以上提及的“礼” 与当代 社会倡导民众敬上、尊老爱幼的思想道德目标契合。《论语·乡党》中指出,“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 内顾,不疾言,不亲指”,提出儒家“礼”是礼仪规范,行 为准则,强调了在车上不大声喧哗与胡乱指点,与当 代民众出行公共场所应时刻谨记展现自身良好文明 素养契合。《论语·颜渊》 中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理念体现了当代 公民需自律的优良品格。荀子在《荀子·修身》中指 出,“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 困四夷,人莫不贵”,强调了个人外在体貌的恭敬、礼 貌与内在品性的忠信、爱人之间的转化关系。今天,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行已久,但中国的道德 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公民的道德素质仍不容乐观,在 一些方面甚至还有‘滑坡’的迹象” [34] ,礼仪作为约束 人们言谈举止的规范和准则,通过日常生产生活中的 点滴积累,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凝练成为公民的道德修 养。由此,传统“ 礼” 成为培育当代公民“ 敬” “ 礼” “爱”等思想观念的重要文化基石,在“敬” “孝” “爱” 等精神状态的滋养下,优良品格会逐步完善。新时代 汲取儒家传统“礼” 的有益部分,对个人更好地践行 “文明”“和谐”与“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 重要促进意义。

(二)社会层面:儒家传统“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当代和谐精神提供了重要启示

儒家传统“礼”蕴含的和谐教化功能,为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激发当代和谐精神提供了 重要启示。这一功能的实现主要由“礼”来承担,具体 展现是“礼”为当代社会德育提供了教化资源和经验。激发当代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完成社会教化,就要进 行社会德育,首要出发点是对社会中个人的德育教 化。《论语·子罕》中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 文,约我以礼”,指出老师循着教育的思路善于诱导人 们学习,用文章使得我博学,以礼节来约束我。儒家 传统“礼”启迪了当代德育可把循循善诱和教育次序 的方法运用于社会精神的激发上。其次,“我国的传 统礼仪,强调内在德性的能动作用,学礼,首先要立 德。” [35] “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是《礼记·乐记》 中强调的礼仪教育的最高境界。“德”与“礼”的结合 也是新时代社会关于德育的价值目标追求,拓展开来 就是要运用好儒家传统“礼”蕴含的社会德育功能,通 过“礼”的思想教化,在自然欲望被儒家传统价值观念 “五常”中充当核心范畴的“礼”取代的同时,让民众学 礼风尚深入骨髓,可最大程度避免危害社会现象的发 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长期和谐发展。如今,中国的 教育出现了重知识教育轻道德教育、重道德灌输教育 轻视柔性教化、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的倾向,这些 倾向造成了高学历低道德、高能力弱道德的现象。这 29 些现象与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背 道而驰,阻碍了当代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精神的前进步 伐。儒家传统“礼” 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的理念在当代倡导文明和谐社会的今 天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不可或缺的儒家传统“克己复礼”思想也符合当代社 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要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激发当代和谐精神提供了重要启示。

(三)国家层面:儒家传统“礼”为推进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国社会发 展进步提供了重要借鉴

儒家传统“礼”主张的“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 理念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 性发展、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借鉴。《礼记·哀公问》中“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 矣,诚哉是言也”和《礼记·中庸》中“天下车同轨,书 同文,行同伦”均强调了“礼”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联 系。在梁漱溟看来,“礼” 的践行还需“ 政教合一”, “外在法就像礼一样,如果没有人的道德自觉,就会变 成死板的、僵硬的东西。中国文化到了清代失去了自 己的真正信仰,礼教成了虚假的硬壳。” [36]96 梁漱溟 说:“礼的根本、礼的重要、礼的大端是在制度,不过这 个制 度 运 用 的 时 候, 还 是 要 靠 礼 貌 之 礼、 礼 节 之 礼。” [35]385 他阐述的“礼”是希望每个人在释放自我生 命力之外,在道德约束和舆论制约之外,是以情动,以 理喻,且必不可以势相胁,最后达成和谐制度,久而久 之,社会受和谐制度熏陶,逐步走向团结统一。由此, “礼”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今天, 习近平将儒家“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理念以“法治和 德治相辅相成”思想再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示范。他指出,“法律是成文 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我们要坚持把依法治国 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高度重视道德对公民行为的 规范作用,引导公民既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又自觉履 行法定义务,做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相一致。” [37]法 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 用,“我国古代主张的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等能给人们 以重要启示。” [36]除此之外,习近平在继承这一传统治 国思想的同时赋予了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等新的时 代内涵,从而使“礼法合治”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代的这些举措,充分体 现了在国家治理问题上,我们正在延续儒家“礼”的精 华部分,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 创新性发展。这种“以礼达意” 的理念不仅响应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也响应推动中国社会发 展进步的时代号召。

四、儒家传统“礼”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源泉提 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 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建设什么样的公民”的 重大时代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 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不 断 提 升 国 家 文 化 软 实 力 和 中 华 文 化 影 响 力。” [2]新时代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 化和创新性发展,来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和践行。诚然,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 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联系起来,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根植于民:坚持以文化人,培育民众优良品格

儒家传统“礼”作为民众道德层面的衡量标准,助 力了教育体系的人文发展。基于“礼”的复杂性、多元 性,学界注重从多角度、多层次定义“礼” 的内涵。新 时代对儒家传统“礼”的审视角度离不开以人为本的 部分。“张自慧强调礼教的教育层面,从狭义上说礼 教是指‘礼’的普及、传授和教育,包括礼仪的传授和 实践以及礼义精神的传播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30] 孔 子在《论语·季氏》中指出,“不学礼,无以立”,在《论 语·泰伯》中告诫弟子,“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 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荀子·儒效》亦 明言:“积礼义而为君子”,“目的是让人们通过自觉约 束个人言行举止,实际上,人们用礼仪规范自己行为 的过程,就是追求真善美、提升道德品味而抵达君子 境界的过程。” [34] “儒家礼教的本意,旨本在‘育人’而 非‘吃人’,即用一套社会规范建构及其制度安排来教 育人、教化人,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38] 可见,传统 “礼”作为一种正向的思想制度,构建起一套丰富的教 育体系,使人们的社会行为得到规范,自身道德品质 得到升华。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目 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9] 着眼 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找准传统“礼” 与当代民众精神物质文化生活的结合点,善于从中挖 掘、提炼和升华有利于当代“礼”转换的智慧元素。推 动传统“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国家治 理现代化,关键在人。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需科 30 学地把握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创新转化表现形式 和丰富具体内容。一是表现形式上,广泛运用新媒体 进行教学传播,提升育人实效性。二是具体内容上, 如,“‘让’作为儒家仁礼思想的精神要义,既是礼治的 逻辑起点,也是礼治要抵达的至德形态” [40] ,礼与让的 结合统一不仅是传统“礼”内容的进一步丰富拓展,也 是当代“礼”转换的良好示范。把先进的思想文化融 入道德教育中,来培育民众优良品格,同时转化为强 大的精神力量,于国家治理大有裨益。

(二) 理路并举:坚定文化认同,推进社会和谐 建设

儒家传统“礼”作为封建社会治理制度,最根本的 功用是维系和谐秩序,推进社会和谐建设。礼乐制度 的设立,皆以序尊卑、辨亲疏为基本社会准则,使人人 各安其位,心中有序。据《论语》 记载,孔子为人处世 方面十分注重礼让,在“礼”中注入“仁”思想,要求学 生都要懂得“礼”及“仁”,在与人交谈相处过程中都秉 持“先人后己”的礼让原则。儒家倡导的“礼”一直维 系着社会秩序,且“礼”不是一成不变。为了发挥“礼” 的最大功效,便有了“礼乐同治”“礼法合治”等思想理 念。《论语·季氏》中提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 天子出”。强调“礼乐同治”的统一性也是对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的铸造和凝练。儒家对“礼” 内涵的丰富 和发展,为激发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奠定 了坚实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力量 源泉。

习近平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 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 特点的发展道路。” [41]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实现 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以 原创性理论成果和变革性发展道路为突破口,不断进 行创造和创新。今天“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背后,也 是一种文化的选择。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前提,民 族文化智慧是培育与形成民族精神的根基。” [42] 以儒 家传统“礼”的精神理念来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达到化解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维系 社会秩序、强化民族认同、维护团结统一等目的。新 时代需在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同时,让积极 和谐精神风貌根植于国人心底,继续推动和谐精神力 量建设,推进社会的大和谐。

(三)古为今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 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儒家传统“礼”作为国家治理的原则与典范,对社 会有风气净化、移风易俗、消除抵牾、维系和谐秩序的 宝贵价值。“‘礼法合治’应是维系中国古代社会和谐 的重要理念” [43] ,“礼”与“法”的结合可为国家治理奠 定良好基石。《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 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荀子·性恶》中说:“礼义生而制法度”,主张礼法并 施。从当今社会环境看“礼法”,《大戴礼记·礼察》 说:“礼者,禁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德礼 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44] ,“礼与法的关系是 礼为主导,礼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在一般情况 下,国家并不以‘强制力’的手段干涉或改变民间社会 的秩序,而民间社会对于国家倡导的礼则有高度的认 同。” [45]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儒家传统“礼”,可以从中 挖掘、提炼出具有现代性的“礼”,它在以人为本,尊重 个人的基础上,通过礼法的结合来实现国家的和平久 治以及社会的和谐进步发展。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有力诠释。

习近平指出,“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 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 为人们所遵行。‘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没有道德滋 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 社会基础。” [46]新时代在“我国历来就有德刑相辅、儒 法并用的思想。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如果人人都能自觉进行道德约束,违法的事情就会大 大减少,遵守法律也就会有更深厚的基础” [47] 的背景 下,以儒家传统“礼”的精髓持续推进国家治理,将有 效助力中国梦的建设。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努力建 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社会。我们要努力建设 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社会,” [48] “坚持依法治国 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 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2] “万物并育而 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礼记·中庸》),文明的 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通过汲取儒家传统“礼”的精髓,继续古为今用,坚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 和提炼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时代理念, 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综合来看,当前应继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 导向,将国家进步发展、社会和谐构建与公民道德涵 养、礼仪规范建设联系起来。通过汲取儒家传统“礼” 的有益成果,在大众中开展当代文明“礼”的活动,构 建当代文明“礼”的规章制度,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理念精髓贯穿于民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让传统“礼”的核心价值落到实处。通过引导、宣传、 熏陶、实践、保障、影响,使民众自觉地知礼、明礼、学 礼、守礼,提升自身的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稳定人与 31 人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由此,国家就 能更好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37] ,推进国家治理现 代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勇毅前行!

用户评论

猫腻

我一直觉得儒家文化对中国人影响很大,尤其是“礼”这个概念,现在虽然生活节奏快了,但做人做事还是要注重礼仪。这篇文章说的很好,让我对传统的“礼”有更深刻的理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代价是折磨╳

我觉得文章观点很有见地!时代都在变迁,“礼”也应该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吧,不能单纯追求古代的形式拘泥于传统。我觉得当代人把儒家的精神传承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暯小萱◆

我对“礼”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对仪式感的重视上,但看了这篇文章我才明白,它不仅是形式上的规范,更是一种内心修养和道德约束。 这点特别让我认同!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城烟柳

我认为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礼”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却显得有些僵化。比如古代强调等级森严,现在其实更多的是平等互尊重,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反而会让人反感。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染殇雪

个人觉得这篇文章说的有些理想化。现实生活中,为了利益许多人根本不讲“礼”,道德沦丧的现象很普遍。传统文化需要跟上时代脚步,才能更有效地引导人们行为规范!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琴断朱弦

一直很喜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这篇文章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尤其像“礼”这种核心价值观,它不仅是古代社会的规范,也是我们要传承的精神财富。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纯真ブ已不复存在

我有个想法,“礼”在现代社会里可以融入到各个领域中,例如科技发展、商业规则等等。把儒家精神和当代创新的结合起来,或许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大的进步!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汐颜兮梦ヘ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以前读书时,对“礼”的概念了解并不多。 现在看来,即使是现代社会依然需要传承儒家文化的精髓,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文明。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赤;焰﹏゛

我觉得文章里的分析比较浅薄,没有深入探討 “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如何演变的,以及当代社会该如何理解和实践“礼”这个概念。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尘滚滚

很多时候觉得“礼”就是用来敷衍的,没有真诚的态度,只是注重形式上的规格。 这篇文章让我重新思考,真正的 “礼”应该是内在修养和尊重他人的真挚情感!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歇火

现在很多人把儒家文化当成老旧的东西,可我觉得它蕴含的智慧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礼”这个概念,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实践。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煮酒

我认为这篇文章过于强调“礼”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忽略了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不足。 或许我们可以从现代社会的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来完善传统的 “礼”体系!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病房

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比较好懂,把复杂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得很清楚,让我对“儒家传统“礼”的演变及其当代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真的很有收获。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秒淘你心窝

我不同意文章观点,“礼”并不是僵化、陈腐的东西,它代表着一种永恒的精神内核,那就是尊重、谦让、善良。 这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不会过时的美德!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玫瑰。

“礼”的确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既有形式上的规范,也有内在精神的追求。希望我们能够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不断完善和传承“礼”的精神,让它更好的服务于现代社会。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一种中毒叫上瘾成咆哮i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回忆,比如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时,总强调我们要注重礼仪、谦卑待人... 这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文章里提到的 "礼" 的价值!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暖栀

"礼"不是一个死板的规则,而是应该根据时代背景灵活运用。我们需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精神的同时,也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和创新!文章观点很有深度!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指尖的阳光丶

我觉得 “礼” 虽然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如果只注重形式而不顾实质,反而会适得其反。 我们更应该重视内心的善良、宽容和理性思考!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地址:https://www.tyanjiu.com/zhishi/48749.html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介绍礼品相关知识,并不售卖任何产品,如有需要请找联系具体商家.

    本栏阅读
    父亲节送礼讲究“3送3不送”
    正如古人所言:“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在每年的六月,我们都会迎来一个温馨而特殊的节日..
    有“礼”走遍天下,探寻中华文明精神特质
    古人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礼”是什么?或许很难给它下一个十分确切的定..
    今天如何讲家礼(家礼文化)
    家礼,即家庭或家族的礼仪,是由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礼”构成的完整的家庭家..

    Copyright © 2002-2024 T烟酒礼品网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17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