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修复后的铜器一般呈黑色(一氧化铜)、褐色(铜的硫化物)、红色(氧化亚铜)或绿、蓝色(碱式碳酸铜),与我们在古玩市场上看到的生坑器截然不同,这一点是很多藏友大为疑惑的普遍问题所在,我们可以从叶家山出土的一件盉在处理前后的不同品相得到印证(1、http://v.ifeng.com/documentary/history/201410/0396ae41-3f5e-4699-a4a7-821f093730de.shtml 2、http://v.ifeng.com/documentary/culture/201410/0359620a-3c77-4c8b-bd67-ce970e932e00.shtml )。由于无色蜡状的氯化亚铜会跟水、氧气反应形成“粉状锈”,不断的腐蚀青铜基体,所以必须除干净。机械去除一般很难除干净,所以经常用锡箔置换。具体操作是用琼脂将锡箔贴于器物需要置换的部位,然后将器物放进置换箱中,如此反复操作,直到锡箔无变化即不发生氧化为止,然后用水冲洗干净。这样就可以确保氯化亚铜的完全去除。
二、从青铜器铭文辨别真伪
在古玩市场上,凡带铭文的青铜器,铭文字数越多,其价值越高,有铭之器的价格往往高于无铭之器价格几倍以上,故作伪者常在青铜器上作伪铭。从铭文辨伪,主要从掌握铭文字体的风格特征入手。
1、青铜器铭文字体风格特征
青铜器铭文字体的风格与各个时代铭文形成的方法密切相关。从商代至春秋时期,青铜器铭文一般是铸字,即先在内模的表面或在外范的内壁刻出突起的阳文,铸成的铭文呈底宽面窄,而战国时期的铭文是用工具直接在青铜器壁上錾刻的,铭文字口呈V字行,字体纤细而颀长。
商代青铜器上铭文字数很少,字体近似甲骨文,字大,笔道粗,端庄工整。西周铭文字体规范端正,两端平齐,结体自然,橫平竖直。春秋早中期,铭文字体痩长,刚劲,纵橫成行,也有肥体的。
战国时期,铭文字体痩长,笔道纤细,字口浅。汉代铭文多为隶书,呈长方形。
2、青铜器铭文的作伪手法
(1)添、增铭文真器本无铭文,或原有铭文简短,作伪者添加铭文或在真铭文后增刻伪铭,这种增添的伪铭,往往与原真器铭文笔法的韵味不相一致,或者铭文与器形,纹饰的时代风格不一致。
(2)腐蚀法作伪铭即作伪者在青铜器需要刻铭的部位,涂上蜡或黑磁漆,在蜡上或漆上刻铭文,然后用三氯化铁在刻好的字口上咬腐,最后将蜡或漆去掉,就会出现凹陷的字口。但咬腐的铭文字体不成体,字口深浅不一,这是三氯化铁溶化后流动不匀所造成的。
三、从青铜器铸造技术辨别真伪
青铜器的鉴定,主要是断代和真伪鉴别。除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之外,传统的鉴定法,主要是从器物的铸造技术、造型、纹饰和铭文以及铜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专家们把这种方法归纳为几句话,即“抓其造型,视其花纹,识其铭文,查其地锈,找其范痕”。
从铸造技术方面辨真伪
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铸造,采用的是陶范法。这种方法无论是铸小件或大件铜器,都有良好的效果,对一些器形和雕镂复杂的器物,可先分铸,再合铸。春秋战国时,发明了失蜡铸造法,使青铜器铸造工艺上了一个台阶。后人作假的青铜器,多不采用陶范法。不同的铸造方法,有不同的特征,这是鉴定青铜器的主要依据。
1、陶范法
陶范法是陶质块范铸造法的简称,其铸造过程主要包括作模、翻范、作内范、合范、浇注和打磨修整等工序。
(1)作模铸器物之前,先用陶泥做个样子作为初胎,它是制范的基础,这种陶模又称为母型。如要在器物上饰花紋,先在模上画好花紋,花紋的四入部分用刀雕刻出来,凸起部分用泥琛好后再加贴上去。
(2)翻范将经过细筛过的泥土调制和匀,拍打成片,按捺在陶模外部,用力压紧,使陶模上的纹饰反映在泥片上。等泥片半干后,再按照要铸造的器物特点,将其划成若干块。划下的每一泥片阴干或用微火烘干,再合成一个外腔,即成为所要铸造器物的外范。
(3)合范一般铸造简单的铜器(如工具和兵器),是用两个单合范合成的铸造空体器(如鼎、爵之类),需有内范和外范。内范又称范蓝、,小于外范,做内范的方法一般是将原来的泥模外表刮去一层,即可成为内范。外范与内范中间的空隙,为熔注液处,两者的距离(空间、也就是所要制作器物的器壁厚度。在浇注之前,先要将外范拼好合起来。
(4)浇注为防止在灌注铜液时产生的涨力将拼好的范冲开,便用泥土围填外范,起到加固作用,并留有灌浇孔和通气孔。铜液向范内浇注后,待其冷却凝固,便将围填外范的泥土和内范打碎,将造好的器物取出。
(5)打磨修整器物脱范后,表面往往是粗糙的,花紋也不够清晰,经过打磨修整加工,才成为一件表面光滑,花纹清晰,色彩铮亮的青铜器。用陶范法铸造器物是“一范一器”,破范取器,故没有两件铜器会是一模一样的。
2、陶范法铸造器物所显露的特征
凡是用陶范法铸成的青铜器,一般有以下几个痕迹可寻:
(1)范痕(也称铸痕)器物铸造时,范与范之间的接合处再严密,也会有隙,铜液会从细窄的缝隙间溢出,冷却后即留下扉茬,此为范痕。尤其是在器物的耳、足、腹下部或底的隐蔽处的铸痕,即使经过打磨也去不掉。
(2)花紋错位痕迹铸造有花纹的器物时,往往在数范接合处花纹对合得不紧密,不整齐,出现微小的错位痕迹。用失蜡法铸器,不会发生花纹错位的可能。
(3)塾片铸器时,内、外范之间需有一定的支撑物,以使内、外陶范在浇铸铜熔液时,能始终保持着正确的间距。为此,铸工们往往将小铜片填放在内、外陶范之间的空隙处,使内、外范由于铜片的支撑而保持相对的稳定,最终,使浇铸出来的器物保持器壁的厚薄一致。此小铜片就称为垫片。塗片原来是固体状,当一千度左右的青铜熔液浇注到陶范内,铜液与垫片就会结合,但不可能将垫片完全熔化。因此,预先放置的垫片痕迹就会或隐或现地固定在器壁上。
(4)范土陶范法铸器,在器物的足、耳、柱等内部,因空隙小,器成后范土往往不取出。范土在浇铸过程中被焙烤,通常呈红、灰两色,且很坚硬,用指甲抠也不易掉落。
3、失蜡法或翻砂法所暴露的特点
失蜡法或翻砂法铸器时,通常器物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砂眼。因其系整模铸造,往往有铜液灌注不到之处,就形成了一个个小缩孔(即称砂眼〉,而陶范法则极少有这种现象。
四、从青铜器铜质辨别真伪
青铜器是红铜和锡的合金,时间长了,呈青灰颜色,因以得名。中国人很早就懂得了在青铜冶炼中加入锡可以改变其熔点和硬度这个道理,对用途不同的青铜器,采用不同的合金配比。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考工记》中,就有关于青铜器合金不同配比的记载:"钟鼎之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斧斤之齐五其金而锡居一“,”戈戟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大刃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削杀矢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鉴燧之齐金、锡各半“。据有关部门对一些出土实物的测定,青铜器的合金成分之比基本符合这一”方剂"的配比,《考工记》中所记载是可靠的。如对司母戊大方鼎进行的化学定量分析测定结果是,铜占 84.77%(锡占11. 64%,铅占2.79%),接近六分之一这个比例。又湖北江陵出土的一把越王勾践剑进行无损测试,发现其中的主要成分是铜、锡,还有少量的铅和微量的镍。加锡不仅可降低熔点,且可使合金更有硬度,但锡含量超过25% ,会导致其刚脆、易断,故古人的经验是“戈戟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
由于古代青铜器是以一定比例的合金冶铸而成的,从商周到春秋战国,各种青铜器物中的合金含量有所变化,宋、明、清、民国时期仿制的假冒品,其合金含量与先秦的青铜器差别较大,测定其合金成分及其比例的变化,就可知其真伪。
战国时代以前的青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锡的成分越大,铜质的灰色色泽越浅淡。宋代仿的青铜器,铜色为黄中泛红,合金成分中加入少量的锌,含锡量减少,含铅量增加(因锡较贵重,又较缺乏,便以铅、锌代替锡)。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伪器,含锡成分极少,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铜质一般通过器物的耳、足、口沿及底部露铜处可观察到。在古玩市场上,一般凭经验判断其铜色,可略知其合金配比,这虽不如现代科技方法那么可靠,但在无科技设备条件时,仍有一定的作用。
用户评论
这篇写得太棒了!我对青铜器的历史一直很感兴趣,但鉴定方法可真不少啊. 没想到还有这样特别的检查方式,原来可以从纹路和颜色上分辨年代,这真是要我好好学习一下!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鉴别青铜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了你们的分析,感觉还是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准确判断。尤其是那几个比较特殊的方法,我可能不太好理解。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收藏了块古董青铜壶的真假无法确定,这篇文章正好给我指点迷津! 我看了一下那些鉴定方法,比如敲击听声音那个,看起来倒是挺简单粗暴的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物鉴别真的太复杂了!我只是个普通爱好者,想了解一下青铜器真伪方法,感觉还是需要多学习多积累经验才行啊...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这篇博文真是福音! 详细介绍了各种鉴别方法,让我对青铜器的年代和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 尤其是那一款检测仪器,看来很方便实用啊!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些鉴定方法有些过于复杂了,普通人不太可能做到吧?而且一些方法还需要用到专业设备,真的挺费时间的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讲得很好!对青铜器的鉴别方法进行了全面介绍,非常适合初学者阅读理解。 只是我觉得图文可以丰富一些,更加直观可懂!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铜器历史悠久,形态各异,鉴定方法确实要多起来。 我想以后在购买青铜器的时候,要注意仔细观察这些细节特征,避免买到赝品!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更坚定了解古代冶金技术和青铜文化的重要性了! 鉴别青铜器不仅需要专业知識,还体现着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我觉得这些鉴定方法有些过于学术化,不太好懂。 能不能再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一下呢?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它让我了解了青铜器鉴定的各种方法,这些知识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非常有用啊! 接下来我要去研究一下更专业的鉴定书籍,以便更好地辨别真假。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博文介绍的鉴定方法也太繁琐了吧?普通大众想掌握很难。感觉还是需要带到博物馆专门展览馆去看青铜器才更容易理解!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鉴别青铜器的知识真是太有趣了! 那些历史上的大师们通过细致观察和科学手段,能够准确判定古器的真伪,这份智慧令人敬佩!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很有帮助!让我对青铜器鉴定的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在以后观赏青铜器的时候,一定会更加关注那些细节特征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讲得很好!但我觉得除了这些专业的鉴定方法外,还要注意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收藏家自身的经验积累等等,才能真正做到辨别真伪!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青铜器的鉴别过程更加了解了。 以后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可以参考这些分析方法进行判断!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这篇博文后,感觉鉴定青铜器真是不容易啊! 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做到,普通人都很难准确判断真伪的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