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是西周初期姬氏的一个重要藩属国,据史料记载,虢国的历史长达三百年。
曾经强大的虢国从此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的不仅是一个“两车相依,唇齿相依”的沉重悲壮的故事,还有一系列关于这个古老而神秘的王国的疑问。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器大致可分为礼玉、佩玉、葬玉、器皿、摆件、棺饰等几大类。
其中玉佩的种类和数量最多,约占全部出土玉器的60%;而鱼形玉器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精巧活泼,是玉佩中数量较多的一类。
西周扁鱼形吊坠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姬墓,现藏河南省博物馆。此玉鱼高2.1厘米,最宽处1.6厘米,厚0.25厘米。玉质冰绿色,半透明,部分因腐蚀而出现黄白色斑点。玉鱼形近梯形,素面,尾部分叉,头部有一圆孔。
西周扁长玉鱼
长8.2厘米,宽2.1厘米,厚0.25厘米,绿玉色泽呈豆绿色,质地较粗,不透明,因腐蚀而呈黄白色。鱼腹、背部微鼓,头、眼、鳍完整,尾部分叉,口部有一小圆孔,正面有朱砂、丝织品痕迹。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右脚右侧。陪葬玉器是用于陪葬和供奉死者的玉器,源于古人对玉的崇拜,认为用玉包裹尸体可使尸体不腐烂。
佩戴鱼饰的习俗始于商代,商代墓葬出土的玉饰多为棺饰,这些玉鱼或摇尾嬉戏,或绕圈跳跃,形态各异,造型古朴生动。
到了西周,周人对鱼的喜爱就更加浓烈了,这一点从《诗经》的细读中就可以看出来。从鱼的种类来看,《诗经》中涉及鱼的诗篇就有23首左右,记载的鱼的种类就有14种左右。因为对鱼的喜爱之深,西周是继商代之后,中国古代鱼形玉器制作的又一个高峰。
迄今出土的周鱼,基本继承了商鱼的个性——形象生动,体态或直或弯,或瘦或宽,张嘴圆目,背腹刻有两组鳍,鳍上刻有短阴线,两侧花纹相同,尾部分叉。
西周 鱼形玉趾夹
长4.7厘米,宽1.2厘米,厚0.2厘米,玉质呈冰绿色,质地较粗,不透明,全染成黄褐色。鱼身较长,有完整的头、眼、鳍,尾分叉,头端有一小圆孔。鱼身上有丝织品的痕迹,出土时位于右足的右侧。
西周拱背鱼形坠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姬墓,现藏河南博物院。长7.2厘米,宽1.8厘米,厚0.3厘米。玉质深青褐色,因腐蚀有大片黄褐色斑块或斑点。器身拱起,体形圆润,口大,口微张。鱼眼用斜刀雕成大圆眼,尾部分叉成“V”字形,形似跃水。
西周鱼形长坠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姬墓,现藏河南博物院。长9.3厘米,宽1.45厘米,厚0.15厘米,玉质绿玉,因腐蚀而呈青灰色或青褐色。质地稍粗,略透明。细长扁平,尾部分叉,口较大,微张,口上凿有圆孔。双面雕,按其形制特点,属于长鱼形坠亚种。
西周鱼形长坠
该件器物于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姬墓,现藏河南省博物馆。该器长9.6厘米,宽1.6厘米,厚1.1厘米,为青白色玉质,质地细腻微透明,末端有红褐色斑块,整件较粗,末端较细,两侧雕有纹饰,根据其形制及特征,属于长鱼形坠的一个亚种。从两侧饰有递减的浅浮雕立体鳞纹、柄部刻有两周凸弦纹判断,应为柄形器物破碎后制成的鱼形坠。
西周玉鱼多为片雕,制作较商代玉鱼规整、细腻,如鱼身边缘多打磨得圆润光滑,玉鱼表面多为素面,少有鳞纹,鱼鳍、尾部的直阴纹愈加细锐,说明当时雕刻玉鱼的工具较商代晚期细而锐利,甚至有少量棒状圆雕玉鱼。
周鱼虽然有的造型精致,有的简洁,有的写实,有的抽象夸张,但制作精细的器物往往作为王公贵族生前的装饰品,而制作粗糙的器物大概更适合陪葬。
西周拱背鱼形坠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姬墓,现藏河南博物院。长6.95厘米、宽2厘米、厚0.25厘米。青白玉呈冰绿色,但大部分因腐蚀而混有大片竹节黄色斑点。两侧刻有对称的细阴线,形成圆形的眼睛、鳃、鳍鳞等部位。
西周鱼形玉坠
1991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6孟吉墓,现藏于虢国博物馆。长7.1厘米,最宽处2.0厘米,厚0.4厘米。玉质呈淡冰绿色,质地细腻,温润微透明,部分因腐蚀而呈灰色。西周玉佩延续殷代风格,但因为周人不只佩戴单件玉佩,所以玉佩群戴的出现成为当时的新时尚。王公贵族们常常成群佩戴玉佩以表示自己的高贵身份,所以此时的玉佩多为上凹下凸的串饰,项链上的玉佩数量也逐渐增多。
虢国繁盛近300年,被金灭亡后于1956年被发现,这填补了我国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如此辉煌的时代,不知何时才能详尽描述出来。
用户评论
我去看了眼展馆里那些王国的装饰品,确实令人震撼!历史沉淀在这块玉上,每一件都仿佛能诉说着往日的辉煌故事,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博物馆 curator 的收藏眼光真牛逼!没想到还能看到如此珍贵的虢国玉器,简直太幸运了!这绝对是中华文化瑰宝啊,应该好好保护和传承。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只能说文物古董回收的行业越来越疯狂了,以前这些国家级宝藏都能被卖出去拍卖,想想就让人心酸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以为这些古老王国的故事只是传说,原来是真的存在啊!考古工作者们的努力让我更加好奇虢国玉器背后的秘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那些翡翠和青铜器上精美的图案,真不愧是古代的工匠大师们,技艺高超的令人叹为观止,这精致的工艺绝对是中华文化的宝库级存在啊。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写的真好!把我带回了古老的王国时代,仿佛看到了那些繁华热闹的场景。让人对古代历史产生新的兴趣,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现有的文化遗产吧!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作者似乎过于主观地将玉器的收藏归功于"回收",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太精准,文物都是国家级宝藏,应该谨慎对待!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深入了解虢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可惜文章内容只停留在表面描述玉器本身。希望作者以后能写一些更具体,更深度解读的内容,比如那些图案的含义、民间传说的故事等等!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名爱好古文化的博主,我很期待看到更多关于虢国玉器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探讨!这无疑是一个富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博物馆收藏这些文物本身就已经是对历史的传承和保护吧?“回收”这个词听起来好像贬低了他们的价值。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艺术品价值的过度炒作让我很不舒服。文物应该被更加尊重,而不是当作赚钱工具来随意交易!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虽然没有亲眼见过这些玉器,但光是看着照片就能感受到它们的精美绝伦。这真是古代工匠们的杰作!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自己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了解得太少了。以后要多关注一些考古研究,希望能学到更多古代王国的故事!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谢作者的介绍,让我了解到虢国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这些玉器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文物回收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比较负面的色彩。 应该用更加恰当、积极的词汇来描述这些珍贵文物的传承和保护。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那些精美的玉器,不禁感叹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令人折服!希望更多人能关注文物古董的发展史故事。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虢国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希望以后能够有机会去博物馆参观这些珍贵的文物。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历史研究应该更注重真实还原,而不是仅仅通过玉器来解读一个时代的兴衰。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