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古代中国玉器工艺演变:隋唐至明清时期特点解析,以及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唐代玉器考古发现不多,但大多制作精美,精雕细琢,开始向写实方向发展。
唐代‘玉带板’多以剔地隐起浮雕工艺制作,即将主体纹案及框沿之外的玉料以斜刀法铲去,并处理平整,从而钻孔皆为牛鼻穿孔。
玉梳背、玉步摇上的花草、禽鸟图案常用排列整齐细密的平行直阴线和网格细阴线纹表现,线条刚劲有力、纹丝不乱,线的长度以及线线之间的距离皆恰到好处,合乎审美。
用这种技法琢出的装饰纹案增加了构图的细致感和精美感,颇具立体浮凸效果。如下图西安交通大学出土的玉步摇。
唐代在阴刻线条的运用上,常以粗深线条勾勒主要轮廓,在此基础之上又用细线刻划细部,俗称“砣上加砣”技法。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年),此期玉器与期它动乱朝代一样,进入一次衰败期,此时期出土玉器少之又少,继承了晚唐的玉器风格。
宋代分为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与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宋代玉器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开始倾向于世俗化、商品化。
当时的绘画艺术对玉器影响甚深,宋代玉器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极具文人情趣,毫无粗制滥造;其制作工艺有以下特征:首开多层镂雕制作之先河,为元明清三朝镂雕工艺提供范例。
凤鸟翅羽、鱼类鳍尾以及花叶多用根根挺拔的直阴刻线刻画;如下图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宋代白玉镂雕玉饰。
动物的眼睛多为“小眼”,其琢法有两种:一为空心薄壁小管钻钻成的阴刻细纹环形眼;另一为小尖钻凿成的圆坑凹点眼;如下图为馆藏传世宋代玉鱼。
辽金两朝是各以契丹、女真为主体民族所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该时期玉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玉器制作随意自然,不受程序化的束缚,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非常浓郁。
辽代(公元907年-1125年),辽王朝统治范围是唐代河北藩镇割据旧地,自中唐起就保留了较多的地方特色,所以辽代雕琢工艺颇得唐风。这一点在辽代玉匠对大量细密整齐阴刻线条的运用上尤显。
辽代工匠常根据玉原料的自然形态随形设计进行雕琢。圆雕器制作,多选用三角形和椭圆形籽料,以其较大平面为底,然后在各面进行细琢。如下图为义县清河门出土的双鹅玉盒。
此期玉器在设计构图上讲求成双成对、均衡对称;如下图为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龙、凤、鱼组玉佩中的双鱼、双凤、双龙玉坠皆为左右对称的造型。
金代(公元1115年-1234年),金代玉器多为片状平雕制品,圆雕器甚少;前者常作上下、左右对称的一对两件组合,这是用“成形对开”工艺制作的。
所谓“成形对开”,首先将较厚的片状玉料设计制作出基本的造型轮廓,再切割成两个薄片,最后进行精雕细琢。此类玉器多为单面工。如下图为哈尔滨新香坊墓葬出土的两件玉天鹅。
金代玉器常以三角、方、椭圆等几何形为外形轮廓;花鸟图案的边沿多作锯齿状、波浪状。
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元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位置;其刀法浑厚、线条粗犷、棱角分明,不太注意细节上的修饰和大面积抛光,玉表常留有原始砣痕;这似与蒙古民族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海东青攫天鹅”——“春水玉器”是元代最具特色的器类;春水题材主要以多层镂空工艺形式出现于炉顶或带饰之上,其内部“深层立体镂雕工艺”的痕迹是元代工艺重要特征之一。
进行透雕制作时,皆以圆柱形实心小钻与金属线锯从不同角度进行钻孔和拉切;由于元代玉器多不整修和抛光内部细节,圆柱状钻痕与线锯的拉切痕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一般浮雕带板的地子上也多有柱状钻头凿出的小钻眼;如下图为上海西林塔出土的“秋山”带饰。
“春水”和“秋山”图案在这种镂雕工艺的表现下层次丰富、纷繁错落,图案表面凹凸分明,立体浮雕感很强,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元代工匠常以重砣将肖生玉器的头、颈、躯干、四肢隔开,一般一件器物上重砣很多,其痕迹十分粗深。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明代玉器制作在新疆大量玉材运往关内的有利条件下得到很大发展;总体工艺风格简练、鲜明、豪放、不拘小节,这源于直接承袭了元代北方玉工的碾琢风格。
中期出现的“多层镂雕技法”(“花下压花”技法)可以表现具有较好透视关系的上下层花纹,能增强视觉上的立体感,上下统一、内外一致。
明代玉器工痕特征如下:管钻痕迹,管钻是重要的玉器制作工具之一,明代玉匠常以管钻钻成的阴刻深凹痕表现动物图案中的眼睛、牙齿、身上的花纹,仿古器上的谷纹、乳钉纹和莲蓬上的莲子等物;如下图为内蒙古博物院馆藏乳钉纹青玉双耳杯。
线条特征:阴刻线痕多宽而深,线条很有力度,笔笔见锋直来直去;歧出、过界、错刀等工艺上的瑕疵很常见;如下图为北京青龙桥董四墓村出土的凤纹玉珩局部。
抛光工艺特征:“花下压花”玉器的上层纹饰皆抛光细致,泛有玻璃状的光泽;下层纹饰和地子多为亚光状态,此外打洼工艺留下的凹槽内也常泛有“玻璃光”。
清代(公元1644年-1911年),清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清代玉器玉质之美、雕琢之精、设计之巧、造型之奇、纹饰之多集历代之大成。
传统的线刻、浮雕、镂雕等工艺被发挥地淋漓尽致。制作较明代更加规整细致,阴刻线条连贯性较好,一气呵成;地子干净平整,构图繁缛复杂,实地阳纹玉器很多,抛光细腻,玉表光泽多呈蜡质或油脂状。
探讨一下发展于宋元,在明清时期常用来制作片状镂雕玉佩的“拉丝工”;拉丝工艺的主要过程是先在将要镂雕剔掉的部位的轮廓上钻一个或多个小孔,线锯由此进入,反复拉动,带动解玉砂切割,拉切完此处图案一圈,回到起点。
拉丝工的痕迹特点是:起点多为“U”形钻孔,内有深浅不一、间隔不等的旋转纹;线锯拉切的痕迹为趋于垂直玉器表面所在平面的纵向线痕,工痕截面呈不规则的“V”形,但宋元明清也有差异。
宋元时期使用牛筋进行拉切,牛筋很有韧性,所以牛筋拉切留下的工痕与明清金属线锯不同,牛筋加上解玉砂反复拉切后,会变松弛,从而造成拉锯痕由直转曲、由窄渐宽的现象,逐渐形成扇状。
宋元时期拉切工艺颇见力道,锯痕深峻,明代拉丝工比较随意,拉切痕向多角度偏转,与玉器表面所在平面位置关系呈“业”字形,锯痕较浅,不甚明显。
清代由于使用的丝锯较细,所以痕迹较明朝细密、规整、明显;拉切痕基本等距,近乎垂直于器表所在平面,呈“山”字形;明清时期有的精雕玉佩在拉切后对镂空部位进行修饰,以淡化“V”形锯痕,整修后的痕迹为平行于平面的磨砂状划痕。
用户评论
一直都觉得中国古代的玉器超级精致!这种文章正好能让我更了解不同朝代的风格变化和背后的故事,太有趣了!以后逛博物馆的时候还能更有眼力!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喜欢这种深入浅出的介绍,把历史知识和具体的作品结合在一起,更容易理解。我觉得隋唐时期的玉器风格很有特点,那种简洁明了的线条真是太有魅力啊!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写得很好,解释清楚了每个朝代玉器的演变趋势。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明清时期玉器的繁复装饰和造型的变化。简直就是艺术的巅峰之作!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从小就对工艺品感兴趣,这次读到这篇文章真是开眼界!原来古代中国玉器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不断发展,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看展览!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文章提到了很多细节,但我个人觉得还是更喜欢唐代的玉器,那那种圆润浑厚的质感和流畅的线条太完美了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还想知道关于不同朝代玉器制作工艺的变化有什么详细介绍吗?例如,使用了哪些专门的工具和技术?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讲到了玉器的材质,但我觉得如果能稍微介绍一下其他常用的饰件材料,比如金、银、或者珠宝,那会更全面一些。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我觉得明清时期的玉器有些过于繁琐了,失去了简洁自然的本真之美。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很多玉器的名称都很好听,比如说“螭龙”, “海水螺纹”等等,希望能有更多关于这些名词的解释和历史故事。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分析得非常到位,确实能让我更清晰地了解古代中国玉器工艺的发展历程。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过我觉得,文章内容可以更加丰富,比如可以加入一些具体的玉器作品图片或视频,更有画面感!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用户评论
我一直对古代玉器非常感兴趣!这篇博文对隋唐至明清不同朝代的玉艺风格都描述得很详细,让我对它们的历史更加了解了。尤其喜欢你提到的“堆雕”技术,太佩服古人的智慧和耐心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想到玉器的种类变化这么大啊!原来不仅是颜色、形状,还有工艺上的区别。 我还记得小时候去博物馆看到过一件唐代的碧玉雕像栩栩如生,现在想想那是“浮雕”的技法吗?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写得太好了,让我对隋唐至明清各代玉器有了更清晰的概念!以前只知道中国古代玉器精美,但没想到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希望将来有时间去博物馆一睹这些珍品风采。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同意你观点,清朝的玉器确实更加细腻精致,但我觉得隋唐到明朝这段历史上的变化也不小啊,那些粗犷的风格也很有魅力啊!只是在图文表达上能更有视觉冲击力或许更好一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读起来很深入浅出,把我对古代玉器的认知扩展很多!不过我有一个疑问:这些工艺中哪些更受欢迎?哪个朝代的玉器更受收藏家青睐呢?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博文虽然很有知识性,但我感觉缺乏一些实际案例的佐证!如果能附上更多图片或知名作品的介绍,会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那个著名的“马王堆”出土了哪些玉器...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不同朝代的特点分析得非常透彻!让我对中国传统玉器的艺术内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希望以后还能看到更多关于玉器文化的研究和探讨。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读过不少玉器相关的书籍,但这篇博文还是很有启发性!尤其喜欢你解释“刻画”技法的部分,让我对古代工艺的精妙之处印象深刻。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重点描述了工艺上的变化,却忽略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例如,不同的朝代对于玉器的用途和价值观也不尽相同...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写得很不错!把各个时期的特点概括的很到位,我之前对隋唐到明清的玉器差异了解并不深,这篇博文让我受益匪浅。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细致的研究文章。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个人觉得玉器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工艺上,还关系到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些因素缺一不可才构成玉器的全貌...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堆雕”这种工艺真的很让人惊叹,古代技艺真得太厉害了!可惜很多古老的工艺都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遗忘.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描述得较为客观,并没有过度吹捧或贬低任何一个朝代的玉器艺术。我希望看到更多中立、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探索玉器文化的丰富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作者对玉器的品味和眼光,能够从众多细节角度分析出不同时期的特征。这篇博文也让我意识到,学习古典艺术需要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玉器越来越感兴趣了!以后有机会去博物馆看看一些隋唐到明清时期比较有名的玉器作品,亲眼感受一下它们的历史魅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本文描述得详细, 但我个人觉得缺乏一些对材料来源和经济背景的分析。毕竟每个朝代的文化环境都会影响玉器风格的发展...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代玉器的艺术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珍惜!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关于玉器文化的研究成果。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加入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让读者猜猜是什么时期的玉器,或者分享自己见过的最喜欢的古玉作品...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